倒计时200天!北京冬奥会将有哪些「黑科技」助力?
北京冬奥会迈入200天倒计时大关,随着冬奥脚步的日益临近,冬奥健儿的备战情况如何?
从日前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主办的「冰雪项目科技助力成果展」我们看到了中国冰雪的发展现状。
本次科技展在北京石景山区首钢园迎来开幕,在展会上我国自主研发的首辆雪车、国内首款量产型电动雪地摩托车、智慧营养加油站和可搭载钢架雪车、雪橇等多个冬奥项目的「六自由度电动模拟体育训练系统」等一系列「黑科技」产品亮相,全方位展示了在北京冬奥会备战周期内,中国冰雪与科技相结合所取得的最新、最高端的技术成果和器材装备。
据现场相关人员介绍,此次科技展,共分为「人」「机」「环」以及冰雪科技体验等四个区域。「人」即以运动员为核心,「机」围绕运动员展开的装备和器材研发,「环」则是赛场环境,比如天气预报、场地、冰和雪等。
整个展览通过「人」「机」「环」一体化系统,来展示科技是如何保障冰雪项目国家队科学化训练、全面提升运动员表现水平,让运动员在冰雪赛场上更快、更强。
在此次成果展上,最受瞩目的恐怕就属在入口处的红色国产双人雪车,这架雪车车体采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使车体更轻量化,历经多次迭代,让国产雪车风阻系统系数相比进口同类雪车降低了8%,实现了国产雪车装备从「无」到「有」,填补了国内空白。
据悉,中国雪车正在申请认证,通过后,我们将很有可能看到国产雪车在北京冬奥赛场上的首次亮相。
除了在赛场上必不可少的装备,冬奥会还有怎样的「黑科技」护航?「冰雪项目科技助力成果」给出了答案。
运动员是体育竞技的核心。本次科技展涉及冰雪健儿的体能训练、训练监控、技术分析诊断和运动员评估等四大方面。
而要成为奥运选手,仅仅靠刻苦训练是不够的,如果想要取得更好的成绩特别要加强营养的摄入。
近年来,基于数据分析、智慧化、数字化的个性化精准营养管理在冰雪项目国家队不断开展,已经成为营养科技助力的重要内容。本次科技展的「智能营养加油站」吸引了不少大众的目光。
借助智能餐盘识别,营养及健康分析,人脸识别等科技手段,智慧营养加油站为运动员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健康的膳食指导。
运动员在取餐时,智能餐台可以自动识别菜品并称重,根据餐盘中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计算,相关数据如:卡路里、蛋白质、脂肪等含量会实时显示并传输到系统里,营养师会通过这些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对运动员的食物摄入状况进行跟踪和评估,对其进行指导。这一系统早已在北京首钢基地的餐厅应用。
「根据自己的需求,(如果)今年你运动量大,需要摄取多少热量,你可以自己搭配。原先是没有的,想吃啥吃啥。运动员爱吃的就多吃,不爱吃的就不吃,导致影响训练效果。现在至少吃得明白了。」冰壶混双队长邹德佳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智能化让运动员在吃的时候心里更有谱了。
运动员的运动量要远高于普通人,每天往往需要四餐甚至午餐,相比较一般体育项目,冰雪运动员在比赛训练中消耗的能量热量会更多,在「吃」上面也有很大区别。但冬季运动往往远离城市,地点偏僻,难以及时获得营养丰富的食物。
那么该如何解决冰雪运动员,野外训练就餐不便、不同项目运动员不同的运动营养补给问题?
康师傅联合冬运中心推出了「高能牛肉营养面」定制方便面解决了这一难题,这是一款专门为运动员定制的真实牛肉泡面,包装上的图片再也不是仅供参考,而是真实存在的。
这款产品可以迅速帮运动员补充足量的碳水化合物,大块的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可以调节运动员肠道功能,使体能得到恢复,为冰雪运动员提供饮食保障,也有效填补了国内运动营养膳食领域的空白。
冬奥「战衣」长什么样?「快、护、暖、美」是本次冬奥战袍的四大特点。
首先是「暖」,防寒保暖预防失温,是冬季项目的普遍需求。北京服装学院的「堡垒」综合保暖系统为我们展示了冬奥会运动员防寒保暖的最新成果。
这件「堡垒」外套是北京服装学院为冬奥国家队赶制的综合保暖服装,通过提升纤维保暖率和使用主动加热技术,集防风、防水、透气、耐磨多功能于一体,可以抵御零下30度的严寒,连续工作8小时。
「这件外套从脸一直到手指、脚趾头都是有保暖防护的,因为外套是可拆卸的,能够适用多场景。」相关人员介绍,在技术和性能方面,这件「堡垒」外套相比加拿大鹅和始祖鸟等服装都毫不逊色。
与市面上一些宣传可以自动加热的衣服相比,「堡垒」外套的稳定性、安全性更好。但工作人员介绍说,因为技术成本较高,目前还不能面向大众实现市场化,希望在未来国人都能穿上民族品牌的高性能保暖服。
其次是「快」,竞技体育成绩的提升,很大程度依赖运动装备优化和科学化的训练。而运动装备对运动员赛场成绩的影响在冬季运动中尤其明显。
在速度滑冰、高山滑雪等竞速类项目,对于运动员来说,若速度能够提高0.01秒都是宝贵的。而这就涉及到了比赛服的综合减阻问题,减阻型面料的研发并不容易,因为不同项目达到的减阻效果不同,甚至同一项目不同的分项要求的也不一样,以中国跳台滑雪队为例,仅服装面料一项,就选取了122种进行测试。
和大家普遍认知不同的是,不是面料表面越光滑减阻效果越好,反而是像高尔夫球那种「麻脸」的减阻效果会更明显。如今,我国一些比赛服的综合减阻效果已经优于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让运动员滑的更快,北京服装学院基于「人体-服装-环境」系统,研发了适用于冬季项目训练与比赛服装的减阻、防护、高性能服装,实现了竞速类项目服装、防护材料及装备、耐低温保障材料和服装技巧类项目服装四类产品的创新,不断以科技助力国家队比赛队服的研发,改变了国家队一直由国外定制的现状。
气象条件是影响冬奥会成功举办的核心因素之一。北京冬奥会则是近20年来唯一一次在大陆性冬季风主导气候下举办的冬奥会,这种级别大赛又需要怎样的气象保障。
与夏奥会多在体育场馆内举办不同,冬奥会项目多在室外山地举行,对天气条件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比如冬奥会雪上项目占比70%,且均在室外进行,地形复杂、局地小气候更明显。而不同项目,对天气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像山地的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将是本届冬奥会气象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夏奥会相比,冬奥会在气象保障工作因为少有经验可借鉴,可以算得上零起步。
为了克服困难,我国气象部门用4年时间以冬奥赛场为核心,在北京城区、延庆和河北崇礼铺设冬奥气象综合监测网络,稠密地布设了441套各类探测设施,如今冬奥的气象系统已经能够实现复杂地形下100米分辨率、逐10分钟快速更新的冬奥关键气象要素预报。
「15-30公里的全球预报已经没有特别大难度,但像冬奥这样重大赛事的需求,需要关注到百米甚至米级。」对于气象预报,精细化是较难的点,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介绍到。
因为我国是首次举办冬奥会,无论是运动员还是背后服务人员和科研人员,大家的压力都很大也时刻紧张着,「不到冬奥比赛那天,我们的工作都是不能停,一直还在精进,预报就像个深井,没有底的,我们就是不停地在挖,一直在精进精进,」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们通过不断的努力,让冬奥短时、精准的天气预报成为了现实。
总书记曾强调中国冰雪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一方面要坚持自主创新,一方面要善于吸收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训练方法。
本次「冰雪项目科技助力成果展」作为国家体育总局「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工作推进会配套活动之一,切实落实了总书记所讲的中国冰雪科技创新之路,为大众展示了目前我国冰雪项目最新的技术成果,也让众多冰雪行业内的参与者了解到体育行业的需求,为推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发挥了引领、带动的作用。
这些年,在冬奥大环境下,冬运中心一直致力于科技备战、科技助力冬奥的工作。在平昌冬奥会102个比赛项目中,中国队只参与了55个小项的角逐。但四年后的北京冬奥会,中国31个国家集训队已经覆盖了北京冬奥会全部109个小项,而在此前,大约三分之一的项目都没有在国内开展。
在科技助力、队伍建设和国际合作多方助力下,中国冰雪健儿已经实现96个小项目均能参赛,正在向北京冬奥会109个小项「全项目参赛」的目标稳步迈进。
随着北京冬奥会进入200天倒计时,在本次科技展上我们看到科技已经渗透到了中国冰雪项目的方方面面,「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正在从全国高涨的运动热情中一步步走向现实。
文/ 玛丽
点击下面链接,获取更多精彩文章
推荐关注